.5.1
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笔下的劳动者”
一起来听!
尊敬的观众朋友:
大家好!我们是徐悲鸿纪念馆的讲解员。“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代表徐悲鸿纪念馆全体人员祝大家节日快乐!
徐悲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爱国主义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画笔不仅描绘了中国千姿百态的动物、花卉树木和秀丽的风景,也记录下了他生活的年代里,广大中国劳动人民的努力与奋斗。下面,我们为您介绍几幅徐悲鸿笔下的中国劳动人民的画作。
01
《巴人汲水》
《巴人汲水》
讲解员:马骏宁
这幅画是徐悲鸿年在重庆创作的。作品取材于重庆底层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画上徐悲鸿的自作诗:“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体现了徐悲鸿对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悲悯情怀。
在构图上,徐悲鸿为了强调台阶之高,选择将两张宣纸接在一起的办法。他通过对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肩、臂、腿等处紧张肌肉的刻画,对百姓生活的艰辛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对人物骨骼、肌肉的精深了解,使他在表现不同角度、动态的人物身体时,能够不用模特儿而挥写自如。
画面上,徐悲鸿真实描绘了一个头上长过疥疮的劳动者形象,他认为这在当时的贫民百姓中是常见的,这就是生活,不必避讳。
正是由于徐悲鸿刻画了许多当时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形象,使得他的艺术创作内涵丰富且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徐悲鸿以深厚的中西绘画学养和功力,开辟了中国写意人物画中描绘人民现实生活的新路。
02
《巴之贫妇》
《巴之贫妇》
讲解员:贾佳
这幅画是徐悲鸿于年在重庆创作的。图上题:“丁丑除夕为巴之贫妇写照静文爱妻保存”。
图中描绘了一位背竹篓,手拄木棍的巴蜀贫妇,踯躅在路上。作品为当年重庆嘉陵江边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画家用几根线条便精炼地勾画出这位正在经受苦难的老妇人头部的骨骼与肌肉,用颜色稍加渲染,便把她饱经风霜的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作品表现了徐悲鸿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极大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03
《对泥人张感言》
《对泥人张感言》局部
讲解员:史冰欣
年4月,徐悲鸿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邀请,到天津南开大学讲学。其间,张伯苓同他讲起了天津著名的手工艺人“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的故事,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表示希望能一睹“泥人张”的作品。于是,张伯苓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亲眼见过后,徐悲鸿盛赞“泥人张”的人物绘塑,之后不仅在“泥人张”后人开的店里买了泥塑回去,还专门写了一篇《过津购泥人记》,也就是这篇《对泥人张感言》。在文章里,徐悲鸿高度评价了泥人张的作品,将其称为“写实主义之杰作也”,“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
在那个年代,这篇《对泥人张感言》振聋发聩,是徐悲鸿为我们国家杰出的民族艺术、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发声的见证。
这幅徐悲鸿毛笔手书的《对泥人张感言》,也展现了徐悲鸿深厚的书法功力。
04
《徯我后》
《徯我后》
讲解员:张昱晴
这是徐悲鸿抒发爱国心声的一幅现实主义巨作。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我国东北三省,很快,东北全境沦陷。面对国土沦丧、即将国破家亡的悲惨现实,徐悲鸿怀着满腔义愤,耗时三年(—年),完成了这一巨幅油画《徯我后》。
画中故事取材于《尚书》。画面以写实技法描绘了干裂的大地、瘦弱的耕牛以及一群衣不蔽体的贫苦百姓,他们抬头眺望远方,像期待有雨能滋润土地一样,期盼能有贤明的君王来解救自己。劳苦百姓的众生相,使得画面氛围十分压抑和沉重,而他们翘首仰望的一片蓝天,似乎能给他们带来命运转机的希望。
从这幅作品以及之前欣赏到的徐悲鸿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作品具有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并采用或融合西方写实优秀绘画技法进行创作,有突出了中国尤其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高尚情怀和艺术表现力。这种